毛时安:一曲热烈的粤沪文化恋歌 | 沪上名家谈
自驾游热门线路:京港澳高速-京沪高速-沪杭高速-沪昆高速,环游中国东部沿海城市 #生活知识# #旅行生活# #自驾游线路#
编者按: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于10月18日在沪开幕,将以7台14场粤港澳大湾区舞台精品展演、“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岭南非遗艺术表演、优质文化产品宣介活动,全方位展示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岭南文化与海派文化在发展脉络和精神气质上有何共同点?两地如何以艺术为纽带,通过深度对话、共建共享,打造“双向奔赴”的文化样本,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应邀撰写独家评论,敬请关注。
十月,正是小蛮腰周围粉红色异木棉盛开的时节,正是东方明珠前丹桂暗香浮动的时节,正是中华大地金秋送爽的美好时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以下简称“文化周”)在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正式亮相。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海报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上海和广东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百多年前,有因乾隆海禁,广州“一口通商”繁荣的上海“广州化”,又有道光年间“五口通商”带来的广州“上海化”。文化上最突出的就是,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辗转于广州、上海两地,先后开办《时事画报》和《真相画报》,最终确立“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的艺术主旨,并借上海“出海”,最后形成声势浩大,与京派、海派三足鼎立的岭南画派,其艺术主张与实践深刻牵动着中国国画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流播海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粤剧悠扬婉转的曲调声腔缭绕在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烟火气里,广东音乐若明若暗的《彩云追月》、烟云缭绕的《平湖秋月》和喜气洋洋的《步步高》,更是和江南丝竹一样,几乎是当年上海市民节庆必听的余兴曲目……广东和上海一直没有中断过“随风潜入夜”式的民间相互的文化欣赏和交流。而珠江边高高耸立的白天鹅宾馆也始终是我们心目中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建筑。近年来更是不断有广东的精品力作来沪,让我们赏心悦目,极大地丰富了上海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多屏数字长廊是“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2025上海)”的一大特色。南方+记者 仇敏业 摄
本次文化周是粤沪两地文化交流史上第一次“文化航母”级的盛大启航、盛装展示,是一场由高度诗意想象力推动的粤沪两地艺术家双向对话的热烈的文化恋歌。
文化周有着精心策划构思的整体性。它不是一般层面上平面的粗线条的文化浏览。广东的舞台艺术这些年佳作不断,粤剧《白蛇传·情》的绝美国风和现代表达,舞剧《沙湾往事》《醒·狮》《咏春》《龙·舟》《旗帜》对岭南历史文化人文的一往情深,话剧《深海》里“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深厚的家国情怀,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美好印象。这次文化周精心挑选了粤港澳7台14场最新原创剧目,覆盖舞剧、粤剧、话剧、木偶、交响、芭蕾、杂技等各个艺术门类,展现岭南艺术守正与创新并重的格局,让我们耳目为之一新。争奇斗艳的非遗表演深入街头巷尾、露天广场,让人沉醉在岭南民间的文化怀抱之中。作为文化周核心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前所未有地集中了超350位岭南艺术家约800件/套经典作品,以7大主题板块、3大特别专题,几乎涵盖了所有美术门类,星罗棋布于近2万平方米展区,犹如一部气势恢弘、色彩斑斓的交响史诗,让百年广东美术和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历史长河尽收于观众眼底。令我心动的是,高剑父、关山月、林墉的国画,司徒乔的油画《放下你的鞭子》、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还有陈烟桥、黄新波、古元的版画……这些名作真迹曾经浸淫、感动过我的青春岁月,并留下了一生的记忆。
大型主题性集体创作《大美天山》长卷在“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2025上海)”中展出。南方+记者 仇敏业 摄
纵观文化周,既有如“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这样历时性的深邃的线性的历史叙事和学术梳理,也有舞台最新成果展演的共时性的百花争艳的艺术展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次规模空前、气势磅礴,从精英艺术到民间艺术,覆盖了粤港澳大湾区全景文化场景,总览各个艺术门类的全方位、多立面、多维度的文化盛事。
舞剧《英歌》
文化周展现了艺术风格浓郁的在地性。越过蜿蜒起伏的五岭山脉,岭南文化艺术如同亚热带炎热阳光普照下的木棉、紫荆、三角梅……奇花异卉,花团锦簇。粤剧《双绣缘》声腔委婉细腻,与高胡相得益彰地对女主南海少女卢眉娘的内心进行了抒发,通过全息投影的唯美呈现,再现了唐代名画《捣练图》空灵简洁的诗意画境。在文化周期间献演的多个剧目灵感都来自和岭南繁花一般绚丽多姿的非遗,如《双绣缘》中的广绣,芭蕾舞剧《家园》中的粤剧、南拳、舞龙舞狮、英歌等。舞剧《英歌》以非遗英歌为纽带,以广东华侨文化为背景,借由父与子的悲欢离合,讲述家国情怀,绽放非遗风采,展现了犹如亚热带气候与植被一般色彩明丽鲜艳的艺术特色。
粤剧《双绣缘》演出剧照
芭蕾舞剧《家园》
文化周彰显了广东文化强烈的当下性,带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人文激情。芭蕾舞剧《家园》尝试用创新意识将古典芭蕾的形式紧贴火热的现实生活,以一对大湾区华侨后代青年恋人的抉择为主线,细腻勾勒出关于归宿、梦想与情感的动人篇章。从中我们不但听到了壮丽热烈的时代呼唤,同时还感受到了年青一代回归祖国和价值重建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心路历程,有远隔重洋带着些许沉重、凄楚的思念,更有着投身家园建设的文化认同与精神传承上的坚定。话剧《唔讲得》带着粤语幽默,对于现代普通人生活中漂浮的孤独感进行了精准的揭示。
香港话剧《唔讲得》
文化周以富于创新的新质艺术样式,散发着青春光泽,活力四射。和海派文化一样,岭南文化还具有地理上海洋文化所赋予的开放、包容胸襟和广阔的多元化视野,很少有固步自封、画地为牢的陋习。吴正丹、魏葆华从充满不可思议想象的杂技“肩上芭蕾”到杂技剧《天鹅湖》,开启了将芭蕾轻灵飘逸的抒情性和杂技惊险的高难度完美结合的先河。当代杂技剧场《站台》打破传统杂技表演模式,探寻“新马戏”艺术形式,巧妙运用杂技、现代舞、舞台装置与时尚元素,编织出一段关于出发、相遇与别离的心灵之旅。多媒体偶剧《虫虫的仓鼠》融合大型戏偶服、执头偶、实时投影与戏偶影院等创新元素,构筑出缤纷童趣的舞台世界。《布兰诗歌》以西方文学著作为蓝本,为观众呈现了一台舞蹈、音乐与文学交织的艺术盛宴,演出用现代的审美眼光重新演绎爱、生命、追求等人类的永恒主题,全新打造的舞台和百人合唱的恢弘声场震撼人心。
香港芭蕾舞团联手香港管弦乐团推出《布兰诗歌》
当代杂技剧场《站台》
文化周是岭南文化与海派文化在新时代展开的一次深度对话和互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联动下,展现出勃勃生机。早年杂技剧《天鹅湖》就已开启沪粤两地艺术家的亲密合作,上海是杂技剧《天鹅湖》《化・蝶》“飞”向世界舞台的重要码头。《站台》的制作人兼艺术总监吴正丹曾凭杂技剧《化·蝶》摘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这次话剧《唔讲得》和多媒体偶剧《虫虫的仓鼠》都有上海著名剧作家喻荣军的倾情参与。粤剧《双绣缘》更是邀请到上海昆剧团年逾八旬的国宝级表演艺术家梁谷音亲自指导身段表演。期待两地文化继续深度交流合作,打造更动人的跨地域文化交流的新诗篇,共同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贡献。
澳门多媒体偶剧《虫虫的仓鼠》
文|毛时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
网址:毛时安:一曲热烈的粤沪文化恋歌 | 沪上名家谈 https://m.zlqsh.com/news/view/66420
相关内容
沪剧传承遇挑战,如何延续文化脉络?快来一探究竟“沪港双城,艺脉相承” 在“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感受“港风”
一周展演推荐|男版《天鹅湖》回归 沪语《长恨歌》复演 名家丰子恺大展
沪剧大师茅善玉配音 沪语广播重返上海航空客舱
掌声与热泪齐飞!《永不消逝的电波》再燃羊城,主创寄语:“期待粤沪文艺携手绽放”
独脚戏艺术绽放申城,毛猛达演绎海派滑稽
开辟音乐思政新路径 廖昌永携沪湘师生演绎新时代版《长征组歌》
人民大舞台,沪疆艺同台——“赛”出风彩!泽普晋级赛8强突围
淞沪会战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孙甘露与毛尖眼中的上海有什么不一样?|书展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