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晚年写下的一首千古绝唱,被评为“七律之冠”,至今无人超越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编写,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生活知识# #历史#
在公元765年春天,杜甫带着家人离开了成都,坐船顺流而下,前往夔州。到达夔州后,诗人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常常受到肺病、疟疾、风湿和糖尿病等多种病症的困扰,最终连耳聋和牙齿脱落也困扰着他,几乎全身是病。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是传统的登高节,这一天,杜甫独自一人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站在高台上,他俯瞰四周,眼前是空旷的秋江景色,愈加深切的孤独和沧桑感从心底涌现,身体的衰老、孤独以及病痛都令他心情沉重。这一切感触促使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登高》。
《登高》

杜甫〔唐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内容简述为:
狂风吹拂,秋空愈加高远,猿猴的哀嚎声让人心生悲戚;江中沙洲洁白如雪,飞鸟在急风中盘旋回翔。无边无际的树叶随风飘落,滔滔长江水滚滚而来,令人感到时间的流逝。身处异乡,诗人深感秋天带来的忧伤,远离家乡多年,身心俱疲,独自登上高台。岁月艰辛,疾病缠身,他感到心中充满遗憾,不禁对自己一生的坎坷产生深深的苦恼,甚至无法借酒消愁。
这首诗通过杜甫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将他内心的孤独、漂泊和病痛的感受真实呈现出来。杨伦曾称赞这首诗为“杜集七言律诗之最”,胡应麟在《诗薮》中也高度推崇这首诗,认为它是古今七言律诗的巅峰之作。
诗的开头,杜甫通过描写风急天高、猿啸声悲的景象,迅速营造出一种孤寂萧瑟的氛围。诗中的“风急”“天高”以及“猿啸哀”等词语,生动地勾画了秋天的苍凉景象。接着,他通过对江水和鸟儿的描写,展现了秋天江面的清冷与广阔。两句诗语言简洁,却已涵盖了广阔的江山与天地,形成了一幅冷色调的水墨画。

接下来,杜甫从远景转到近景,写眼前的山水。他描写了秋风吹落的树叶和滚滚东去的长江水,用“无边”和“不尽”加强了景象的辽阔感,同时也间接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与理想未遂的感慨。整段描写让人仿佛看见了秋天的夔州,那些无边的落叶和奔腾的江水,形成了深沉的情感氛围。

最后,尾联部分,杜甫进一步揭示了自己内心的愁苦与不甘。他写自己晚年因疾病缠身、生活困顿,甚至连平日借酒消愁的习惯也被打断。酒杯未曾举起,心中的愁绪更显沉重。这里的“艰难苦恨”不仅表达了杜甫个人的困境,也可看作是他对国家、家庭、以及自己的遗憾和无奈的倾诉。
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丰富,写景抒情相得益彰。杜甫在诗中通过描写眼前的景色,展现了他深沉复杂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他那种深深的孤独与病痛。与此同时,八句诗虽对仗工整,但又显得流畅自然,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技艺与深邃的情感。
网址:杜甫晚年写下的一首千古绝唱,被评为“七律之冠”,至今无人超越 https://m.zlqsh.com/news/view/67456
相关内容
李白临终前,写了一首诗,千百年来堪称“绝唱”,杜甫自叹不如“唐人七律第一”不是李白也不是杜甫,而是他的诗
探秘巩义杜甫故里:诗圣遗韵的千年回响
公元758年,唐朝举行一次诗词大会,被誉为诗圣的杜甫拿倒数第一
Ai请出李白、杜甫、苏东坡点评今人诗作
再现诗圣壮阔人生,舞剧《杜甫》在东安湖大剧院上演
阿 来||在成都,遇见杜甫
杜甫写了首诗热情歌颂他,他带6万人出征无一生还被打成光杆司令
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写下一首千古名篇,一首词写尽五千年沧海桑田
李白赠诗给好友,为何给孟浩然的一首诗,让大家都替杜甫抱不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