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飞笔“点太原”是怎么回事?为何书法界,会传为“佳话”

发布时间:2025-10-30 10:41

‘书法的行书流畅’源于东晋王羲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生活智慧小知识# #历史文化小常识#

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极为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特别是他所创作的《兰亭序》,不仅文辞优美,而且书法技艺非凡,堪称书法界的瑰宝。《兰亭序》以其无与伦比的书法艺术,成为了后世书法家的楷模。王羲之的书法自古以来都备受推崇,常常被收藏在皇家宝库中。尤其在唐朝时期,唐玄宗和武则天都对《兰亭序》极为珍爱,甚至有传言称《兰亭序》的真迹可能被陪葬在乾陵之中。 那么,王羲之的书法究竟有多高的造诣呢?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序》,并非王羲之的真迹,市面上流传的这些摹本已然栩栩如生,真迹的神韵可想而知。有两则小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王羲之的书法水平,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来分享。 **王羲之“点睛之笔”**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大家,而他的儿子王献之也继承了父亲的书法天赋,成就卓越。据传,王献之自幼便展现出了对书法的浓厚兴趣,似乎天生就具备了书法的才能。那时,王羲之的夫人钟夫人同样是书法名家,因此可以说,王家的每一位成员都具备非凡的书法才能。 有一天,王羲之偶然经过书房,看到儿子王献之正在练字。王献之正在书写“太上忘形”四个字,其中的“太”字写成了“大”字。王羲之看到后,心生一计,顺手拿起毛笔,轻轻在“大”字上加了一点,改正了笔画。 过了一会儿,钟夫人来检查王献之的字帖,看到字帖上的内容后,王献之自豪地表示自己已经超过了父亲王羲之的书法境界。钟夫人仔细看完字帖后,语重心长地说道:“我儿学字三年,仅此一笔便可见父亲的影子。”这句话带有深意,意味王献之的书法虽然很有潜力,但仍然没有超越父亲的书法风范。 **王羲之“飞笔点太原”** 关于王羲之的另一则传世佳话,便是“飞笔点太原”的故事。这段历史故事流传千年,至今仍被书法爱好者津津乐道。据说有一天,王羲之去太原做客,太原的知府听闻王羲之的到来,特意前来拜访,希望能请王羲之为城楼门匾上题写“太原”二字。 王羲之答应了这项请求,提笔写下了“太原”二字。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字形相近的“太”与“大”往往可以互换,因此“太原”与“大原”在意义上是相同的。当王羲之从梯子上下来,围观的群众纷纷拍手称赞,认为这幅书法气韵生动,笔力雄健,堪称书法佳作。然而,知府大人看了之后,心里却有些不悦,因为虽然“太原”和“大原”意义相同,但“大原”这一写法显得有些不妥,略显别扭。

知府虽然心有不满,但碍于王羲之的名声未敢直接指出错误。中午,知府邀请王羲之共进午餐,酒过三巡,突然有衙役前来报告:巡抚大人正在前往太原视察。大家都惊慌失措,细心的官员提醒道:“如果巡抚大人看到‘大原’这两个字,恐怕会有些不妥。”此时,王羲之已经喝得酩酊大醉,若要让他再上梯子修改字迹显然不太现实。 然而,王羲之听到后,淡然一笑,说道:“不要紧,给我找匹马,再拿来一支蘸满墨的毛笔。”只见他跃身上马,心神集中,笔端随着马匹奔腾而出,速度极快。只听得一声“吧嗒”,毛笔精准地点在“大”字的交叉点上,完美无缺。 王羲之写完后,满意地点点头,翻身下马,马匹迅速离去。当巡抚大人来到太原城门下,看到那两个字时,不禁称赞道:“果真气度非凡!不仅城门显得威风,‘太原’这二字也妙不可言,尤其是‘太’字的那一笔,笔力苍劲,遒劲生姿。” 这些故事展现了王羲之非凡的书法技巧和才华,也让我们对他的书法艺术更加敬佩。大家对于王羲之的书法故事有何感想呢?如果喜欢这篇文章,不妨转发与收藏哦!

网址:王羲之,飞笔“点太原”是怎么回事?为何书法界,会传为“佳话” https://m.zlqsh.com/news/view/68086

相关内容

他为什么这么狂,敢比王羲之?就因为会用注射器喷墨水吗
这是唐太宗写的书法,水平之高比肩宋徽宗,最得王羲之笔法精髓!
“书圣”王羲之,还有真迹存于世吗?马未都的说法有待商榷
王羲之《兰亭集序》,涂涂抹抹好多处,后人临摹时为何不改正?
王献之“休妻书”曝光,书法水平超过王羲之,公主看后却气愤不已
王羲之借酒劲写出《兰亭序》,酒醒后却无法复制?孙过庭这么解释
艺术网丨笔法灵活多变——王羲之草书《二哥帖》的气韵灵动
精品赏析王羲之字画《兰亭序》
专访|钱浩:认为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是对书法的降维
《黄飞鸿传》读书会,为您还原宗师传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