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伊普希塔·茜达:通过文明互鉴探索人类未来道路 有着深刻意义
社会比较理论探讨人们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定义自我 #生活知识# #社会生活# #社会心理学#
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 杨涛 摄影报道
“文明交流所蕴含的和谐、包容与共情价值观,为当今充满冲突的世界提供了建设性的历史镜鉴。”10月30日上午,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印度海得拉巴英语与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伊普希塔·茜达在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上的主题演讲,引发了在场听众的深思。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印度海得拉巴英语与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伊普希塔·茜达
本次论坛以“保护文化遗产·赓续历史文脉”为主题,汇聚了100余位中外专家学者。茜达教授在以《文明价值与中印文明对话》为题的演讲中,通过回顾泰戈尔访华等历史事件,展现了中印两大文明互学互鉴的悠久历史。
茜达教授在演讲中,详细介绍了随泰戈尔访华的印度画家南达拉尔·博斯的故事。这位被誉为新孟加拉学派创始人的艺术家,当年与泰戈尔一同访问中国,参观了许多著名遗址。
茜达教授提到,博斯当时“惊叹于印度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更让他感到惊讶的是,在敦煌石窟看到的壁画与印度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的壁画极为相似。这一发现生动说明了佛教艺术传播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交流网络。
在茜达教授看来,艺术的传播从来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交流的过程。博斯访问中国后,深受中国水墨技法吸引,并将这种影响融入其创作。茜达教授指出,博斯在艺术上的成功,关键在于兼收并蓄和海纳百川的胸怀。
茜达教授认为,中印文明对话所蕴含的和谐、包容与共情的价值观,不仅塑造了泰戈尔构想中的“新型”印度社会,更对今天这个依然充满冲突与分歧的世界具有重要启示。她强调,通过文明互鉴来探索人类共同未来的发展道路,有着深刻而富有建设性的意义。
茜达教授高度评价中华文化天府论坛的意义,认为其为世界各地提供了“以和谐方式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沟通交流平台”。她表示,这样的论坛让各国学者能够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更有创造性地团结在一起”。
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明互鉴的关系,茜达教授指出,这种跨文化对话对促进全球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她特别强调,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对过去的保存,更是为未来文明对话搭建桥梁。
茜达教授在演讲最后表示,文化交流的历史经验表明,不同文明之间完全可以通过平等对话和相互学习,实现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她希望中印两国能够继续深化文化交流,为世界文明多样性作出更大贡献。
网址: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伊普希塔·茜达:通过文明互鉴探索人类未来道路 有着深刻意义 https://m.zlqsh.com/news/view/68178
相关内容
20世纪三大神级文学巨著,探寻人类精神的深度“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学术研讨会在上外举办
传播中华文化 促进文明互鉴
刘荆洪的文学科普成就如何
中国诗人、作家赵丽宏荣获意大利蒙塔莱文学奖
上海交大文创学院IDMIC国际数字音乐创新赛颁奖周落幕
第十一届文化语言与文学国际会议在南京举行
促进国际演艺资源互联互通,丝路国际艺术节联盟年会举行
当明代书画大师遇上 AI!上海立达学院携数字人点亮香港文博会
世界中国学大会|施寒微:“君子”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