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词人”的四次成都“诗词之旅”
品读唐诗宋词,感受诗词之美和古典韵味 #生活乐趣# #阅读乐趣# #古典文学阅读#
“晚清第一词人”的四次成都“诗词之旅”

赵熙先生题写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图据自贡方志

赵熙先生影像。图据方志四川

赵熙先生题写的《王枢年先生墓志铭》。 图据方志四川

赵熙先生乌尤寺题刻。图据方志四川
□陈继明
在成都人民公园内,矗立着一座“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碑身北面的题字出自“晚清第一词人”赵熙之手,笔法秀逸朴厚,风格独树一帜。
赵熙被尊为蜀中“五老七贤”中“五老”之首。辛亥革命后,他退隐故乡四川荣县,其间曾四次到访成都,探访故友,诗酒唱和,其乐融融,堪称一段名副其实的“诗词之旅”。
1
流连浣花溪,倾心成都之美食
赵熙对成都并不陌生。进京入仕前,他曾三次来蓉参加乡试。1908年底,应时任四川高等学堂总理(即校长)的好友胡峻之邀,赵熙再度来蓉度岁。两位诗人同游草堂,盘桓两日。素来景仰杜甫的赵熙,见浣花溪风光旖旎,不禁吟诗抒怀,甚至萌生了在此结庐、与诗圣毗邻而居的念头。
时隔八年,1916 年秋,49岁的赵熙于辛亥革命后首次重返成都。他与志趣相投的林思进、宋育仁、胡薇元、方旭、邓鸿荃等人结为“锦江词社”(亦称“春禅词社”),诗词唱和。赵熙笔下,四川省图书馆的红秋海棠别具情致:“问怨叶分娇,圆樱淡点,那个秋娘能肖?”他吟中秋泛舟浣花溪:“一水沁诗心,坐扁舟,天容绿遍秋半。”
不仅浣花溪这样的名胜令赵熙流连,成都的美食也让他倾心。他对双流荞面尤为钟爱,曾专为其作词:“银灰线。乍出水、一碗香云漩。条条小榨抽丝,红撒椒痕星点。春山细笋,纤玉手、并刀截千片。”
中秋刚过,赵熙便辞别成都师友返回荣县。39位朋友在望江楼为他饯行,赵熙怆然赋就《翠楼吟·江楼送别三十九人,怆然赋此》:“月过中秋,茶香碧井,登楼又寻洪度。”
回到荣县后,赵熙词兴不减,600天内竟得词300余首。时任四川省图书馆馆长的林思进遂将其辑为《香宋词》三卷刊行,这部词集成为了赵熙生前唯一正式出版的作品集。然而至1919年,赵熙的词笔戛然而止,自此不再作词。
2
屡次访蓉城,与故交吟咏畅游
1919年春,作别成都两年多的赵熙应四川省长杨庶堪之邀,再度来到蓉城。望江楼、青羊宫、文殊院、草堂、百花潭……处处留下他与友人吟咏畅游的足迹。
次年春天,赵熙再访蓉城,寓居西城梁园。他与故交重聚,诗酒唱和,极尽文宴之乐。此次居停历时最长,从早春二月直至初冬,其间与诗友的酬唱之作,后被邓鸿荃辑录为《花行小集》。
1946年春,赵熙最后一次客游成都,应老友林思进及门生向楚之邀,79岁高龄的他在蓉城与故交欢聚两月,方尽兴而归。
畅游波光粼粼的新繁东湖时,赵熙仿佛看见唐代名臣李德裕峨冠博带迎面走来,施施然,蔼蔼然。李德裕治蜀功勋卓著,所凿东湖成为他造福一方、泽被后世的象征,百姓的缅怀之情也在此汇聚。至迟在宋代,新繁人民就已建祠纪念李德裕。一千多年来,祠堂地点和名称虽几经变迁,但当地民众对李德裕的敬仰始终不变。感怀于此,赵熙一副楹联脱口而出:
千古乡风繁县好;万花湖水相公游。
网址:“晚清第一词人”的四次成都“诗词之旅” https://m.zlqsh.com/news/view/71224
相关内容
南北两宋之十大顶级词人权威排行榜:秦观第四,李煜入榜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的6首诗词,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
诗词的长河中一朵璀璨的浪花——《诗词菁华集》
清初诗人彭孙遹的十首诗词,愿得相看成白首,风情长遣两心知
公元758年,唐朝举行一次诗词大会,被誉为诗圣的杜甫拿倒数第一
张新成在春晚节目中的第一句台词 张新成 唐探1900
农村才女的凄美作,仅几句却有28个春字,词人被誉清代第一女词人
香港诗词学会举办国庆文艺晚会
柳永写给四位妻妾的诗词,一首比一首唯美动情,成为传世爱情经典
李清照少不知愁,酒后写下一首词,如今却成少女学坏的借口

